几张纸问道:“这是什么?”
李觏道:“是介甫给我的。”
杨南仲念了几句道:“人之初,性本善……”
随即杨南仲道:“这三字之诗,甚至粗浅,为何得你看重?”
杨南仲道:“说来话长了,王介甫知常州时,陈旸叔来信给他称此为乡间一神童作了此诗。王介甫读之,甚觉得朗朗上口,义理妙趣。他道如今童子蒙学以《百家姓》,《千字文》日用明理,若再佐以这本三字诗,增之见闻,晓之道理,可称至善。”
“王介甫在常州推广此书后,民间不少老儒都是称善,如今他正好来京述职,即找到我。让我禀之吴监判,使此诗推广至天下州县学校。”
李觏与王安石确实见了一面。
李觏比王安石大十二岁,二人颇有往来。
曾巩是李觏的学生,而又是王安石的挚友。
王安石进京上疏仁宗皇帝疏后,此疏石沉大海,没有得到仁宗皇帝的任何回复。
王安石上这万言书,本是一腔热血,胸中怀着治国安邦的良谋,只要官家肯采纳,他就可以施展方略,并以性命报答官家的知遇之恩。
不过仁宗皇帝的冷淡反应,倒是令有些王安石心如死灰。
在这份疏里王安石认为‘如今天下安危治乱尚可有为,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’,而仁宗皇帝有些贪图‘逸豫’了。
王安石心灰意冷下,见了李觏让他代自己推荐这三字诗,自己则打算辞官回乡养老。
不过这时候宋仁宗却对王安石委以重任,让他担任祠部员外郎,三司度支判官。
三司是宋朝的实权部门,朝廷政务三司能管之大半。
这三司分别是盐铁,度支,户部三司。王安石所在的度支司,有度支使领之,副使一人,判官三人。
职务是掌天下财赋之数,每岁均其有无,制其出入,以计邦国之用。
这个岗位可以让王安石了解大宋财政的方方面面,学习到许多治国理政的经验。
但是李觏受王安石之托,却没能把三字诗之事禀给国子监,全因他与吴中复不和,导致此事罢了。
李觏也因此甚为可惜。
杨南仲听李觏说起王安石笑着道:“我虽未识介甫其人,但看这篇文章也知官家断然是不取的。”
“如何见得?”
杨南仲笑着道:“你可知庆历二年王介甫本可状元及